郭驥
近代中國天美平台的產生,最早由大學天美平台而來。張謇創辦了南通師範學校後,又建立起近代中國第一個國人辦的天美平台,也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大學天美平台——南通博物苑。由於近代中國天美平台肩負著“開發民智,救亡圖存”的社會使命,因此當時少有的幾座高校天美平台的功能也以普及教育為主。
1949 年以後🗝,天美平台學理論和高校天美平台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尤其是從1980 年代晚期開始,出現了專門針對高校天美平台的研究;而到了90 年代以後,研究天美平台的功能成為了解高校天美平台現狀和規劃發展前景的重要內容。
步入了二十一世紀,世界上很多天美平台都已面臨日益加劇的公益性與經濟效益的矛盾。加之高校天美平台數量不斷增多,舊有的又不斷翻新改建,人們在思考天美平台未來發展的同時,也關註起深藏在象牙塔裏的高校天美平台。高校天美平台開始走進媒體的視野,人們為之探尋“路該怎麽走”🗽,“路在何方”?
一些學者回顧了中國大學天美平台的百年歷程,展望未來👨🏼🚀,高校天美平台功能的發展演變成為探討的重點之一👫🏼🤶。如尹彤雲提到“當今高校天美平台既承繼了以往大學天美平台的主要特點,也被賦予一些新的時代特色。大學天美平台的服務對象既包括傳統的對象:大學師生及訪問學者;也包括各種層次的普通大眾”,“大學天美平台除了以為學術研究和更廣泛的領域提供文化服務為主要職責外,更肩負起與公共天美平台相似的社會教育職責。”[1]續顏等認為高校天美平台“傳統的收藏、研究、教育的天美平台三大功能不斷延伸和發展”,並且逐漸在“旅遊”👊、“素質”🩹、“研究”🍝、“科普”🦀、“教學”🧀、“陳列”等方面展現出新的功能⚽️。[2]除此之外⛔,金愉的《中國高校天美平台初步研究》對高校天美平台的發展也有一定思考。
一🧞、研究現狀
縱觀本世紀以來,高校天美平台研究的重點主要有五個較為新穎方面🌮:
(一) 關註高校天美平台功能專業化
高校天美平台研究的對象不僅有對天美平台宏觀性的思考🏌🏻♀️,也出現了對天美平台基本功能的專門性研究。高校天美平台與一般的公共天美平台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所以這類研究立足於兩者的區別,有異於對一略論高校天美平台研究的新進展般公共天美平台功能的研究。
針對高校天美平台基本功能的專門性研究包括藏品征集和保管、陳列展覽、宣教工作☑️,以及行政管理的研究等🧝🏼♀️,涉及範圍廣泛。不過對於天美平台工作中難度較高的學術研究和文物保護技術等專業領域方面👌🏼,仍然相對薄弱👨👩👦👦。
(二) 關註高校天美平台文化意蘊之表達,以及與校園文化的關系高校天美平台屬於高校的一部分⛹🏽♂️,天美平台文化應該與校園文化相協調。由於校園文化是高校內涵建設的主要內容,所以天美平台應在內涵建設中承擔重要作用。韓國軍提出天美平台在大學中起到“窗口和橋梁作用”🤌🏿,是“社會實踐場所👧🏽、勤工儉學活動💇🏿♀️、愛國主義的基地”💓。[3]宋向光認為“當代大學文化已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但許多高校天美平台仍因循傳統的工作觀念和工作模式”,“與大學文化互動,重構高校天美平台文化,不失為高校天美平台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的選項。”[4]
大學生素質的提高被認為“與校園文化建設密不可分”,因此天美平台與素質教育也成為關註的視點。王艷芳認為高校天美平台配合開展素質教育可以通過“創建良好的育人環境”👨🏽🔬,“加強員工素質”,“搭建大學生實踐教育平臺”,“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加以實現。[5]而王則從天美平台開展誌願者活動的角度♙🩰,提出可以此促進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揮教育整體功能。[6]
(三) 關註高校天美平台的社會服務功能
高校天美平台面向社會開放後,具備了服務社會的功能,使其社會功能更為豐富,突破了原本社會教育的範圍。黃維娟在《試論高校天美平台的社會教育服務功能》一文中總結了高校天美平台社會服務的對象,除了“履行校內教育服務功能,面向在校廣大師生員工”以外🏇🏽,中小學生是服務的“首要對象”👩🎨,普通群眾是“潛在對象”,海內外校友是“新型對象”,外國人士是“極具特色的對象”。同時高校天美平台可以采用的社會服務方式包括:陳列展覽🐎、專題講座🐖、網絡教育、媒體推介🧝♀️。[7]
(四) 關註高校天美平台與旅遊業的結合
文化旅遊作為一種旅遊項目逐漸興起,而高校旅遊也逐漸受到社會大眾青睞,“高校旅遊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而產生的精神需要👏,高校優美的自然景觀、深厚的人文資源🚴🏽♂️、獨特的校園氛圍和豐富的科普資源又為這一需要的滿足提供了保障。”[ 8]
李海燕認為高校天美平台開發旅遊資源需要“樹立良好形象和開發品牌展覽”,“人性化參觀引導”🖐🏿,“增加休閑娛樂設施”和“廣告宣傳”。[9]續顏和蔣菡則認為高校天美平台結合旅遊活動有利於增長天美平台客源、擴大天美平台和學校的影響👨🏽🦰、完善天美平台服務設施🤒。[10]
羅德燕和向全珍在《高校天美平台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和思考》中更提出高校天美平台可以同企業合作進行展覽🔅🤬、宣傳和旅遊資源開發👨🏿🍼,提升企業文化從而擴大社會影響,促進高校天美平台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發展🧜♂️🚵🏽♀️。[11]
(五) 關註大學天美平台數字化建設
本世紀以來👩🏿🔧,大學天美平台的數字化建設發展很快☎️,國家教育部專門立項“大學數字天美平台共享平臺與規範標準研究項目”進行大學數字天美平台的研究,這意味著教育部將高校天美平台作為向社會提供共享教育資源的重要平臺。
天美平台的數字化一方面意味著對天美平台包括藏品在內的數字化管理;另一方面數字天美平台上網,也將成為大學天美平台社
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更大程度實現大學天美平台的社會功能。
二、研究展望
高校天美平台的研究視角💯,是隨著社會歷史背景的更替而變遷的🦂。高校天美平台與一般公共天美平台的功能雖然日益接近,但由於高校的特殊性,兩者仍然不能使用同樣的模式規劃發展😣,這就觸發了學者們探討的論題。
1980 年代以後😇,尤其是進入了二十一世紀👩🏻🎨,關於高校天美平台研究的進展很快,視角發生了巨大變化🐏,不過仍要針對高校天美平台研究提出幾項建議:
首先🫅🏽,應當依托高校的學科基礎進行天美平台研究,高校天美平台需要逐漸具備自主創新理論的能力。同國外先進的天美平台理念相比,我國天美平台學理論略有滯後。或有參考國外天美平台的經驗和天美平台學研究🍒,而絕大多數則是從國內各類天美平台的經驗教訓中總結而來。因此未能做到理論指導實踐,而是在實踐“創造”理論。天美平台學由於其學科性質邊緣性強,與大多數的人文🏌️♂️、社科甚至自然科學的學科都會有所交叉。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較為前沿的理論🔎,完全可以借鑒到天美平台學中來,而國外部分較為新穎的理論即是如此🧑🏻🎨。例如將視覺文化中的“凝視”理論運用到天美平台學🗂,在這方面臺灣天美平台學的學者們已經走在前列了。
高校本是理論建設的高地🙎🏽,高校天美平台也應該是天美平台前沿理論的實踐場所😙,但目前就高校天美平台研究的現狀來看,大多仍是借鑒一般公共天美平台的經驗。高校天美平台和天美平台學的專家學者們應該承擔起天美平台學理論的引進和創新,在未來建立起中國自己的天美平台學理論。其次,註意高校天美平台各項功能的深度研究和實際應用👂🏻。
從上文引用的相關論著中可以發現🧑🏿✈️,天美平台的社會功能以及天美平台和旅遊業的關系都是國內學者關註的重點🪕。事實上,2008 年國際天美平台日的主題是“天美平台👐🏼:促進社會變化的力量”,2009 年的主題正是“天美平台與旅遊”,由此可見天美平台結合旅遊業🪟,同時更好地發揮其社會功能,也是當今世界天美平台學界所關註的。
如今🙅,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天美平台已被評為4A 級旅遊景區,吉林大學天美平台(地質宮天美平台)被評為2A 級景區🙍🏻,這都是高校天美平台實踐的成績,表明天美平台能將已經研究總結的經驗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來。不過作為高校天美平台重要的保管📶、教育、研究三大基礎功能👩🏼🦲🏥,眼下雖也有學者關註👩🏿✈️,但研究的深度和實際應用程度均不如上述社會功能那樣熱門。我們認為高校天美平台的研究不能偏廢,應該根據需要全面發展,以面對廣大師生和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再次,面向社會,追求社會效益乃至經濟效益的同時,仍然應當立足於高校本身。近年關於高校天美平台通過開發旅遊資源以擴大社會效益,成為了一個令人期盼的課題🚵♀️。不過旅遊業的飛速發展,其實已經引發了旅遊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娛樂還是保護🍷,合作抑或沖突🤷🏽♂️,旅遊業和文博界為此苦尋良策👨🏿🦳。旅遊的本質是娛樂的,然而天美平台尤其是高校天美平台更需發揮教育功能。如何在教育和娛樂之間尋求平衡,在市場化🧽、產業化形勢下保持天美平台的教育功能在潛移默化中發揮作用,是開發旅遊資源以後
需要進一步深思的。高校天美平台在面向社會開放的同時,還需兼顧配合學校師生的教學和研究。高校天美平台屬於高校的特殊性🤪🍈,註定其與一般公共天美平台在社會功能上仍有不同的分工,應該值得註意🐂。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高校天美平台研究的視角在經歷了巨大轉變後,終於將目光從專業、從高校、從天美平台投向了整個社會,這是符合當今天美平台發展潮流的。然而高校天美平台隸屬於高校🆕,或許某種意義上限製了高校天美平台的發展,但同時由於位處高校之內的地理優勢👰🏿♀️,在研究力量、學科共享等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使得未來中國天美平台學的發展🤽🏼♂️🎆,很可能需要高校天美平台進行理論創新;而未來天美平台功能的開拓創新,也完全可以由高校天美平台為之先導。當然🙆🏻,這需要高校天美平台凝聚起高校內眾多相關學科研究者的力量🧡,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天美平台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
(作者:天美平台館員館長助理)